“機器換人”與服務“雙創” 互榮共生
在科技加速進步、創新成果迭出的今天,強大和便捷變得垂手可得,此起彼伏。人們用淘寶平臺交易,用騰訊平臺微友,用百度平臺搜索,因為三大平臺感受到自己的身形暴漲,無所不能。而日常生活更是沉浸在電視、電影、電腦和手機四塊屏幕之中,似乎自己就是媒體的主,當了心靈的王。
其實,互聯網的功能,決不限于刷出生活百事通,帶來娛樂新體驗,而是在更高的層面、更深的動力上,把制造業引領到新高度,崛起了工業4.0。如果說1.0出現了自動化,2.0實現了電氣化,3.0開始信息化,4.0則是走向智能化。一場制造業的革命,以“機器換人”為標志,顛覆傳統流水線,演繹著明天的效益翻番和無限可能。
在上海同濟大學嘉定校區國內首個智能工廠實驗室里,加工線上的工件被貼上了不同的電子標簽,個性化的生產單元由此起步。尋找企業發展和創新的增長動能,以生產要素的自由化為前提,以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為倒逼,“中國制造”的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智能制造已成為當前和今后信息化、工業化深度融合的核心目標。將有限的勞動力用來制造機器人,讓機器人參加具體的生產,從而形成自動化的高科技優勢,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此種革命性的創舉意義非凡,也將對制造業的成功轉型起到決定作用。
穿越時光隧道,遙想人類當年,文明起源是一段偉大的歷史時期,從農耕技術的誕生和生產工具的發明,從磨制石器的出現和復合工具的進化,人類在不斷探索中擴大了對世界的認知,思維方式的變化催生了科技創新成果,制陶技術、農耕技術和石器技術不可或缺地成為支撐文明進步的三大技術。這也是火起來的真人秀節目《咱們穿越吧》所表現的生動場景。
行進在新型工業化的道路上,常熟擁有規模以上企業1300多家,正傾力打造紡織服裝、裝備制造、汽車及零部件三個千億級產業。由人口紅利向技術紅利轉身,由半自動化向自動化過渡,全面對接“中國智造2025”,效果已顯,任重道遠。以開關制造、創美工藝、天銀機電、拉波尼服飾等一批典型企業為代表,方向路徑明確,投資改造到位,產學研用融合,顯示出創新體系支撐的強大生命力。生產過程中的簡單與不簡單,其實是一種相對的關系,簡單累積到一定程度趨于復雜,復雜沉淀到后來走向簡單。大道至簡,基礎起步,側重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存在安全隱患較多的企業,鼓勵和引導裝備制造企業集中力量研究開發一批企業急需的機器人,為“機器換人”提供保障,不失為實際出發的良策,有的放矢的妙計。
“機器換人”,人要提高,這是一個必然引起關注的問題。從“用工荒”到用機器,對企業的員工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機器換人”不是簡單地買進自動化的生產線就完全達到了目標,還需要打通信息化建設、精益化管理和員工綜合素質提高等關鍵節點。
縱觀十多年前,當某些西方傳統工業國家歡呼進入后工業時代,德國對工業的忠實還曾經遭到別人的嘲笑。然而由于市場的活躍、教育的同步,德國的年輕人愿意當技術工人,為工業4.0提供了優質資源和高素質團隊,由此推動了德國工業的現代化。為此,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要求相同步,用政策營造空間,以企業作為平臺,讓培訓形成機制,強化對高技能人才和技術工人隊伍的建設、關懷和愛護,也就自然成為服務“雙創”的題中之義。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有一副喜歡的對聯:“事理看破膽氣壯,文章得意心花開。”在新形勢下服務“雙創”,要立足于產業升級,技能為先。在政策上,高層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要同步推進,建立健全終身職業培訓體系;在企業中,要堅持用人導向,建立健全現代技工培養體系;在社會上,要建立健全職業教育服務體系,同時不斷推出基層實踐的新招,有競賽聚力、平臺為媒,納賢引智、拜師學藝,廠校協作、服務上門諸多方法。而諸如群團工作服務經濟,發揮作用,也可使與企業的合作常態化,讓科技人員抱團獻智,攻關研究群策群力。
“機器換人”與服務“雙創”互榮共生,彼此滲透,攜手提升,一張立足創新驅動,面向基層服務的工作圖譜清晰可見。創新的膽氣來自對規律的把握,轉型的文章憑借有前瞻的思維,以此才能助力現代江南名城走上“互聯網+制造”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