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助人”時代 醫用機器人產業化浪潮將至
投資要點:
服務機器人進入爆發初期。工業機器人在人口紅利下降、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以“機器換人”的邏輯最先發展起來,而隨著人工智能、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機器人的功能多樣化、消費屬性增強,“機器助人”將成為服務機器人的核心成長邏輯。2018年全球服務機器人的銷售額將達到280億美元,CAGR達39%。目前我國機器人國產化率不到30%,國內企業開始在核心部件上“破局”,未來將打破廠商壟斷局面。
醫用機器人:“機器助人”的重要領域,手術、康復機器人增速較快。
由于機器人在精度、穩定性、力量等方面有著人類無法比擬的優勢,在對專業度要求極高的醫療領域應用前景非常看好,目前全球醫用機器人市場規模約60億美元,占專業服務機器人總銷售額的40%,未來三年銷量的復合增長率預計高達55%。目前手術機器人占醫用機器人60%的市場份額,全球手術機器人和康復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由2014年的32、2.2億美元增長到2021年的200、32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速將達到30%、47%,成為增速最快的細分領域之一。
全球醫用機器人平均每臺售價高達110萬美元,此外還需要支付配件和服務等費用,單位價值高。國內醫用機器人多由科研院校與醫院聯合開發,產業化前期投資較大,多選擇借助上市公司平臺進行產品的規模化生產和市場推廣。
機器人輔助手術將成為主流方式。
微創和精細化是手術的兩大追求,上世紀腔鏡手術解決了微創的問題發展迅速。除了創傷小,機器人輔助手術的靈活度、手部震顫、視野清晰度、遠程操作等絕大多數指標均優于普通腔鏡手術,精細程度明顯高于普通腔鏡手術,隨著成本的下降、認知度提升和醫生熟練程度的提高,手術機器人將替代普通腔鏡成為主流趨勢。
目前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美國已較為普及,在包括社區醫院在內的醫院市場滲透率高達40%,廣泛應用于泌尿外科、心胸外科、婦科和腹部外科等軟組織手術領域。我國目前僅有40臺多臺,但近兩年引進速度明顯加快,價格呈下降趨勢。在達芬奇機器人不適用的骨科、眼科、血管介入等特殊領域,細分專業的手術機器人仍有較大空間。
外骨骼機器人或將顛覆康復行業。
肢體殘疾在我國殘疾人中占比29%位居第一,失能老人占老人總數的30%。外骨骼機器人可讓截癱病人、失能老人直立行走,有輪椅不可比擬的優勢;同時外骨骼機器人兼具輔助替代和訓練治療雙重功能,未來有望顛覆整個康復行業。假設5%的下肢殘疾患者使用外骨骼機器人,每臺國產價按10萬計算,市場空間高達865億。此外外骨骼機器人能增強正常人的機能,未來有望應用于工程、救援等領域。美國開始為符合條件患有脊髓損傷的老兵提供Rewalk外骨骼機器人,采購需求在16億美元左右。電子科大研發出國內首個外骨骼機器人,與迪馬股份合作預計2-3內能夠實現產業化。
推薦標的:
1)博實股份:中國版達芬奇機器人。哈工大研發兩款微創外科手術機器人和機器人手術器械,已完成第二代樣機的產品定型,進入型式檢驗階段,有望在2017年獲批,公司持有20%股份。
2)迪馬股份:外骨骼機器人國內領先。與電子科大合作,定增5億用于外骨骼機器人產業化項目,項目建設期為24個月。
3)楚天科技:外骨骼處于研發中。與國防科大合作,預計2-3年后出樣機并達到產業化的要求。
4)其他:天智航,骨科手術機器人已通過CFDA認證。新松機器人,國內機器人產品線最全,致力于開發骨科牽引輔助機械手,產品正處于樣機測試階段。此外新松還正在開發老年陪護機器人,已處于示范應用階段。
風險提示:產品研發進度不達預期、市場系統性風險、個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