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海外園區發展痛點 盤活一帶一路產能合作
“在世界經濟復蘇艱難曲折的背景下,國際產能合作既能為各國企業合作提供新機遇,又實實在在地促進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可以說是多方共贏。在這個過程中,海外園區越來越成為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產能合作的有效載體。”國家發展改革委外資司司長王建軍在2018國際產能合作論壇暨第十屆中國對外投資洽談會的“一帶一路”產能合作園區論壇上對海外園區的重要作用予以充分肯定。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上半年,我國企業共在46個國家建設了113家初具規模的境外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348.7億美元,入區企業4542家,上繳東道國的稅費28.6億美元,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28.7萬個。在這些園區中,中阿(阿聯酋)產能合作示范園在去年9月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命名為全球首家“一帶一路”產能合作示范園區。除此之外,中國阿曼(杜庫姆)產業園、中國沙特吉贊產業集聚區、中國塞爾維亞工業園、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工業園、馬來西亞關丹產業園、白俄羅斯中白工業園等一批園區項目也在抓緊推進。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產業規劃部副部長李金波指出,目前,海外園區發展勢頭良好,但部分海外園區的發展也面臨著突出的問題和挑戰:一是投資運營模式的問題,由于建設期間的基礎設施投資比較大,一般投資回收周期比較長,很多園區希望借鑒國內開發區的模式,但是國內開發區的模式是不可能復制到境外的。二是園區運營機構的定位問題,作為園區運營機構需要為入園企業提供很多服務,在一些國家還需要園區運營企業自己投資建立園區的發電廠、水廠、污水處理廠、安保團隊等公共服務性質的設施。這可能會給企業帶來沉重的負擔。三是現在很多海外園區的知名度并不高,招商存在困難,一些園區產業定位不明,東道國周邊的配套設施又不健全,加之國際技工及管理人員缺乏等原因,導致入園企業較少,園區經營狀況并不好。針對這一系列問題,需要我們與時俱進地創新園區投資運營的模式,推進園區建設轉型升級。
李金波還指出,我國金融機構,尤其是金融資本“走出去”的步伐明顯滯后,這也制約著海外園區的進一步發展。目前,我國的金融機構海外的網點太少,國際化經營能力不強,尤其是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資機構更少。“一帶一路”建設本身需要的資金量就很大,不僅是園區建設需要,而且投資項目也需要,只依靠國開行、亞投行、絲路基金、中資銀行等金融機構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研究考慮搭建投資的新平臺和再融資的通道,為園區和入駐園區的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有了良好的投資平臺和順暢的再融資機制,才會有持續不斷的投資,才能有效緩解目前項目當中遇到的融資難問題。”
“但是,受限于多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資本市場發育并不充分,國際資本流動存在諸多的障礙,直接融資的渠道和通道尚不健全,因此,需要系統謀劃一個面向‘一帶一路’的,以人民幣計價的證券交易平臺,為沿線項目上市融資、風險管理和資本退出暢通渠道。”李金波表示。
對于未來海外園區的發展,王建軍提出了以下建議:一是促進海外園區健康有序發展,持續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著力打造一批國際化、高標準的產能合作載體平臺。二是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圍繞園區建設拓展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完善開放型、政策性金融機構和絲路基金等多雙邊合作基金的融資功能,推進園區服務、企業成長、金融支持三位一體發展。三是加強安全風險防范,做好對于“走出去”企業的指導協調,提高企業風險防范意識,強化風險防控機制,促進產能合作園區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