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東方硅谷 合肥高新區爭創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
在改革開放40年之際,經濟轉型不斷提速的合肥高新區備受關注。9月27日,“中國聲谷 智匯高新”全國知名財經媒體、企業走進合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合肥高新區”)活動啟幕,40多家財經媒體與20家人工智能相關企業代表前來參觀交流。此次活動由合肥高新區管委會主辦,高新區管委會工委辦、中國聲谷辦和云掌財經聯合承辦。
合肥高新區工委副書記陸平在啟動儀式上致辭表示,從1991年起步的4.2平方公里發展到現在的128平方公里,合肥高新區積極布局“未來產業”,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和產業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168個國家級高新區綜合排名中穩居第一方陣,躋身參與全球科技競爭的國家隊。2018年4月,合肥高新區被科技部火炬中心納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序列。隨著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新園區在合肥高新區開工建設,開啟了共建“一流園區、一流大學”,打造“東方硅谷”的新篇章。
全國知名財經媒體、企業走進合肥高新區啟動儀式
經過27年的奮力建設、聚力創新,合肥高新區成績斐然。園區企業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大訊飛”)入選首批四大國家AI開放創新平臺,全國唯一的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籌)加速建設,形成了“中國聲谷 量子中心”的園區品牌。如今,高新區已成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首批國家雙創示范基地,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戰略支點和合肥建設“大湖名城 創新高地”的主要載體。
聚力產業發展:中國聲谷搶占人工智能產業“高地”
媒體團一行來到全國唯一定位于AI(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中國聲谷展廳內,咪鼠科技的即時語音轉文字鼠標、能糾錯評分的克洛斯威智能鋼琴等智能產品引發了媒體團關注。在中國聲谷,此類初創科技型企業共有300多家,是助力合肥智能語音、智能交互產業快速發展的生力軍。
媒體團及企業代表參觀中國聲谷體驗中心
“中國聲谷”是由工信部與安徽省政府共建的部省重點合作項目,旨在依托中國科大、中科院、科大訊飛等全球領先的語音、機器視覺等技術,通過“云平臺”和“大數據”軟硬件相結合的支撐服務體系,以及“金融創新、市場推廣”兩大政策服務體系,在“互聯網+、智能終端、智慧城市、移動健康”四大產業方向進行布局,對大型項目按照“一事一議”原則量身打造個性化支持政策,建設產業高地、完善產業鏈、形成產業化集中效應、打造千億園區。
通過產業環境完善與孵化培育創新,中國聲谷先后獲得國家級眾創空間(粒子空間)、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4個“國”字號招牌,形成了產業特色明顯、技術領先、配套齊全、輻射全球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
2017年中國聲谷基地年產值510億,增長55.9%。截至目前,“中國聲谷”已入駐企業包括科大訊飛、科大國創、華米科技、科大國盾、賽為智能等300余家,跟進在談的人工智細分領域項目超過200個,形成了從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平臺支撐到產業發展與應用的語音及人工智能產業鏈。
僅鄰高新區管委會便是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和創新平臺——合肥高新創業園,媒體團來到園區孵化畢業企業科大訊飛研發主體樓感受智能語音發展最新成果,大樓兩側鐫刻著“技術頂天 應用落地”八個字。
在科大訊飛人工智能展廳內,工作人員向媒體團展示了訊飛的語音合成、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多項先進技術,以及智慧教育、聲控家電、車載語音系統等人工智能應用產品,引發媒體感嘆,人工智能正在改變世界。
成立于1999年的科大訊飛是中國智能語音與人工智能產業領導者,在語音合成、語音識別、口語測評、語言翻譯、聲紋識別、人臉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智能語音與人工智能核心技術上代表國際先進水平。科大訊飛是我國唯一以語音技術為產業化方向的“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國家規劃布局內重點軟件企業”及“國家高科技產業化示范工程”。
科大訊飛率先發布了全球首個提供移動互聯網智能語音交互能力的訊飛開放平臺,全面開放業界最領先的語音合成、語音識別、語音喚醒、人臉識別、麥克風陣列等10多項核心能力。截至2018年8月31日,訊飛開放平臺賦能開發團隊83萬,日均服務量47億次,累計覆蓋終端數達到19億。
深耕源頭創新:聯袂科大中科院打造創新“策源地”
媒體團一行隨后走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科大先研院”),在先研院的對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新園區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預計2020年底投入使用。
在中科大先研院內,媒體團參觀了解了智能語音、智能機器人、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公共安全、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方面的科技創新成果。
先研院是由安徽省、中國科學院、合肥市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按照“省院合作、市校共建”的原則所建設的區域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在省院市校四方的共同努力下,建設國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及“量子科學試驗衛星”合肥總控中心,率先在世界領域開展量子遠程大規模保密通信應用工程。
目前,已建設聯合實驗室47家,累計引進各類人才490人,累計孵化企業199家,培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9家,已申請專利140項。2016年9月,被列為安徽省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試點單位。
除了不斷引進與培育先進科技企業,合肥高新區也著力探索產學研相結合創新模式。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以下簡稱“創新院”)就是一個完全按企業化模式運行的成功案例。
媒體團及企業代表參觀中科院創新院
作為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在肥機構,創新院致力于打通科技成果產業化“經絡”,通過重大科技創新帶動規模產業化,從而形成科研、產業化和資本運作三大體系的有機融合,努力建設成為合肥高科技產業技術的創新高地。
目前,創新院已斬獲數個“國字號”、“省字號”品牌: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安徽省新型研發機構、安徽省精準醫療裝備行業技術中心。同時建設有合港創客空間,打造了“科學島創客學院”、“合港創新創業交流大賽”等雙創品牌。累計孵化企業60家;企業注冊資本總額超6.7億元,其中外部投資超5.9億元;孵化企業獲得各類基金與風險投資超過2億元;建設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13個;引入各類高端人才近百人,國家杰青人才11人。
據悉,為聚焦源頭創新,鼓勵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和高端協同創新平臺建設,對在合肥高新區落戶的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合肥高新區出臺了“創新十條”政策,結合貢獻情況,給予每家最高5000萬元運營經費。
強化服務創新: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合肥近年來科技發展成果豐碩,創新氛圍濃厚,與其高度重視人才密切相關,始終堅持在“引人、留人、用人”上下功夫。合肥國際人才城以高新區為基地,打造集高端人才服務、創業項目孵化、人才成果展示、資源共享交流于一體,融通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專業人才的綜合性服務平臺。
合肥高新區是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集成電路產業集聚發展基地落戶地。基地內擁有集成電路企業100余家,涵蓋設計、制造、封裝和測試、材料等全產業鏈。為了服務于這些企業,2015年5月合肥市政府批準成立合肥市集成電路設計分析驗證公共服務平臺(以下簡稱ICC),由合肥高新區管委會、合肥市科技局、合肥高創公司籌劃組建,于2017年1月開始運營。
ICC平臺采取“政府引導建設、市場產業化導向、專業化服務”的運營模式,以“公共性、公益性、開放性、專業性、獨立性”為服務宗旨,設立EDA設計平臺、SoC\IP復用平臺、MPW晶圓流片平臺、測試驗證中心、培新教育中心和專業孵化器。ICC平臺致力于打造全方位的集成電路設計及應用服務體系,在產品推廣、技術服務和資金支持方面,全面推動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發展。
此外,媒體團一行還參觀了合肥市集成電路設計驗證分析公共服務平臺、科大智能電氣技術有限公司、科大國創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合肥美亞光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及安徽中盛溯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創新型科技企業。
政策資金雙扶持:爭創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
在走訪合肥高新區代表企業及研究機構之后,在合肥高新區管委會舉行了招商政策說明會。合肥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方向民致辭,合肥高新區中國聲谷辦公室主任闞偉作招商政策講解。
據方向民介紹,以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生物醫藥、生命健康等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正在合肥高新區加速崛起。近年來,市場主體呈井噴式增長,截止6月30日,全區市場主體突破3萬戶,達30019戶,這一數據是1991年建區時的2144倍,近三年保持40%以上增速。
方向民表示,進入新時代,合肥高新區將重點實施“創新驅動,產業引領,開放發展,產城融合”四大戰略,到2035年,綜合實力進入全球高科技園區前列,成為全球創新創業網絡核心樞紐、全球原創科技和產業的重要策源地,成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核心力量之一,實現“財富高新、和諧高新、美麗高新”的美好愿景。
闞偉表示,中國聲谷作為全國唯一定位于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以工信部一所牽頭制定的五年發展規劃為戰略藍圖,以安徽省政府出臺的《支持中國聲谷專項政策》為支撐,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全球頂級人工智能技術與創新企業。
闞偉表示,中國聲谷的高速發展離不開省市區多級專項政策的大力支持。2017年9月,安徽省發布支持中國聲谷建設的專項政策,設立總規模50億元的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基金,支持產業發展中處于初創期、成長期和成熟期項目;2017年至2020年,安徽省政府每年將安排2億元產業發展和推廣應用扶持資金,合肥市每年拿出6億元資金,跟進扶持,并明確了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原始技術創新、產業集聚發展等十大舉措。
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歷史節點上,合肥高新區將邁上新的歷史征程。合肥高新區日前宣布,將實施創新尖峰攀登計劃、未來產業領跑計劃、領軍企業躍升計劃、開放融通擁抱計劃、改革突破護航計劃等五大任務,到2025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