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深圳成全國第4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官方文件透露未來規劃
最近一年
關于深圳要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消息
一直傳得沸沸揚揚
期盼近一年,終于等來了好消息
深圳將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四城
近日,科技部官網最新公布了由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印發的《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下稱《方案》),其中提到“北京、上海、粵港澳科技創新中心和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合肥、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應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加強基礎研究能力建設”。
什么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呢?在這里給大家科普下——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代表著一個地方基礎研究的實力,對城市乃至一個地區的創新發展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這是繼北京、上海、合肥之后
深圳作為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被寫入國家五部委聯合下發的文件中
也宣告著深圳將邁入
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正式階段
從“以深圳為主陣地”
到“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四城”
去年5月21日,深圳召開深圳市政府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專題學習會議,專門邀請廣東省發改委主任、省大灣區辦主任葛長偉來深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專題輔導報告,在這次的輔導報告中,葛長偉透露現在國家已經基本同意在粵港澳大灣區以國際科創中心為依托,布局一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點就是要加強基礎研究,其中還特別透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建,深圳積極性非常高。
在此以后,深圳將成為全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呼聲一直不斷。
去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下稱《意見》)發布,明確又提出“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
隨后,《行動方案》正式印發,指出——
加快創建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就要依托光明科學城和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扎實做好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工作,全力爭取國家和省把更多重大科技資源布局在深圳。
而在今年的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快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光明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等平臺建設,力爭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方面實現新突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則提出,聚焦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陣地,打造全球創新創業創意之都。
在上述文件中,可以看到表述上用的都是“以深圳為主陣地”。
而這次五部委聯合發文中把深圳與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合肥,放在了同一位置上,相信規劃力度上也會進一步加大。
建國家級實驗室、高水平大學等
深圳正在迎頭趕上
說到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它應具備什么條件呢?
從合肥、上海、北京三座城市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來看,以下三點很重要——
城市擁有了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意味著有助于匯聚世界一流科學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顯著提升中國基礎研究水平,強化原始創新能力。
而在此之前,深圳雖然是科創的一面旗幟,但在基礎科學方面一直有短板需要補——
從大科學裝置來看,目前,全國已經建成的大科學裝置22個,國家“十三五”規劃新建大科學裝置16個,其中合肥依托中國科技大學取得8個,北京有7個,僅次于合肥,上海有5個,合肥、上海和北京這三座城市,其大科學裝置總數占全國的50%。南京、哈爾濱、武漢、蘭州也分別擁有2個。
而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有116家,上海有44家,廣州有20家,深圳僅有6家。
為了加快建設和補齊短板,深圳每年安排不少于三成的財政科技專項經費用于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同時積極爭取和布局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為一流人才的科研攻關和技術創新搭建更好的平臺。
經過近年來的重點建設,光明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都有了全新的面貌。
光明科學城創新資源紛紛落地,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兩大科學裝置進入主體工程施工階段,精準醫學成像、材料基因組等第二批大科學裝置前期工作持續推進。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1+N”項目集中開工。西麗湖國際科教城上升為科技部、廣東省和深圳市共建戰略,杰曼諾夫數學中心等5家高水平實驗室落地。
在全面推進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道路上,還有不少新方面值得進一步嘗試。
在今年深圳市兩會期間,市政協委員們就曾諫言,深圳要建設立足灣區、先行示范的國家科學中心,還面臨著兩個主要問題:一是長效機制缺位;二是國際資源匯聚能力不足。
對此有委員建議——
可以設立深圳先行示范區科學院,統籌實驗室和研發轉化中心,舉辦有國際知名度的科學博覽會,以及推進深圳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對接科研創新管理體系等一系列舉措。
(采寫:南都記者 傅靜怡)
文章來源:南都 深圳大件事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旨在傳播優質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后臺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