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東莞宣布聯手共建!190平方公里“環巍峨山大科學裝置群”來了
一個月前
經深圳市政府批準同意的
《光明科學城空間規劃綱要》(以下稱《規劃綱要》)正式公示
《規劃綱要》提及
加強光明科學城與東莞松山湖的聯系,
加快推進光僑路北延,
為深莞共建
環巍峨山大科學裝置群
打好基礎。
在今年年初,深圳正式成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四城,作為其集中承載區的光明科學城戰略地位再次升級。
此時《規劃綱要》多次提及環巍峨山大科學裝置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什么是環巍峨山大科學裝置群?
深莞如何共建環巍峨山大科學裝置群?
該裝置群概念下的深圳光明科學城和
東莞松山湖科學城如何競合發展?
-01-
東莞方面表述
東莞方面的表述是“環巍峨山大科學裝置集聚區”,為東莞松山湖科學城“一軸、一區、兩心、三組團”的布局中的“一區”。
具體而言,巍峨山是松山湖科學城與光明科學城的共享綠核,利用其地質穩定、環境優越的條件,環山區域規劃布局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功能。
-02-
深圳方面表述
而深圳方面表述為“環巍峨山大科學裝置群”,多是在發布有關光明科學城規劃,且強調深莞共建。
如:光明科學城裝置集聚區面積12.7平方公里,包括“一主兩副”三大科學集群:面積約6平方公里的重大科學設施集群、面積4.1平方公里的科教融合集群和面積約2.6平方公里的科技創新集群,與東莞中子科學城裝置區共同形成環巍峨山大科學裝置群。
今年深圳市政府批準同意的《規劃綱要》亦延續了這種提法。
▲光明科學城效果圖
松山湖管委會方面介紹
當前環巍峨山大科學集聚區
目前只是概念,沒有相關官方文件
松山湖科學城位于巍峨山以北
光明科學城位于巍峨山以南
兩地將攜手共建以深圳為主陣地的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至于大科學裝置數量未定
部分項目仍在立項中
▲光明科學城效果圖
目前,深莞已經就共建環巍峨山大科學裝置群達成共識,但是如何共建、共建哪些項目還在溝通中。
深莞探索科學城統籌發展模式
“我們經常去黃江吃夜宵,開車幾分鐘就過去了。”張天林是中建三局光明科學城啟動區的工作人員,他介紹,啟動區項目跟東莞黃江距離非常近,可以說“邁腿就過去了”。
光明科學城啟動區項目為光明科學城規劃區建設的首個落地項目,用地面積約46748.35㎡,項目規劃落地合成生物、腦解析和腦模擬兩個大科學裝置。
在啟動區項目不遠處,還有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和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可以說,整個光明科學城的科教精髓都集中于此,東莞黃江直接受益。
地理位置的相鄰
讓東莞和深圳
以及光明區的關系也更為親近
此前東莞市發改局
多次赴深圳市發改委調研
光明科學城建設工作情況
積極探索兩地科學城統籌發展模式
東莞市和光明區的互動則更為密切
近三年來,東莞市發改局
東莞市政協調研組等多個考察團
赴光明區考察交流
-01-
東莞方面
去年7月,東莞市發展改革局開展“學習特區拓荒牛精神,對標光明科學城速度”主題黨日活動,組織35名黨員赴深圳光明科學城現場參觀學習。參觀團一行此行目的在于學習光明科學城啟動區土整經驗做法。
在東莞市發展和改革局官網刊發的文章中,該局稱將認真學習光明科學城建設中的優秀經驗做法,積極加快推進中子科學城建設。
-02-
深圳方面
一個月前,《光明科學城空間規劃綱要》公示。《規劃綱要》多次提及,加強光明科學城與東莞松山湖的聯系,加快兩地交通互聯,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和定期會商機制,共同推進環巍峨山大科學裝置建設。
這一方面說明
兩地政府確實在積極對接科學城規劃
另一方面也說明光明科學城
是兩地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集中承載區的主陣地
??巍峨山以南:
首期確定落戶6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光明科學城規劃范圍北起深莞邊界,東南至光明區邊界,西以龍大高速為界,規劃總面積99平方公里。
根據《規劃綱要》,光明科學城作為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提升源頭創新的核心引擎,要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承載區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
空間布局方面
光明科學城要以大科學裝置為核心
以光明中心區為依托
以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目標
形成科學裝置集聚區、科學城
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三個層次清晰的空間布局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
面向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布局世界級大科學裝置
在光明科學城形成“一主兩副”的
科學裝置集聚區的空間布局
與中國散裂中子源共同形成
環巍峨山大科學裝置集群
(“一主”即大科學裝置集群)
具體而言,首期確定落戶大科學裝置集群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有6個,分別是腦模擬與腦解析設施、合成生物研究設施、材料基因組大科學裝置平臺、空間引力波探測地面模擬裝置、空間環境與物質作用研究設施、精準醫學影像大設施。
除空間引力波探測地面模擬裝置在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建設外,其他5個設施集中在啟動區建設。
目前,腦模擬與腦解析、合成生物研究兩大裝置土建工程項目進展迅速:腦解析及腦模擬平臺、合成生物平臺施工至2層,青年公寓施工到5層,專家公寓施工到4層,綜合研究樓施工到7層,主體結構將于10月底實現封頂。
??巍峨山以北:
第三個大科學裝置正在申報
7月,艷陽高照
位于東莞松山湖的
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項目施工現場
數臺挖掘機正有條不紊運作
機器的轟鳴聲、鋼材的碰撞聲響起……
距離2021年9月
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項目完工的日期
還有一年多的時間
項目將為南方先進光源的前期預研
和工程建設提供關鍵支撐
資料顯示,當前松山湖科學城已集聚散裂中子源、南方先進光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及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等原始創新資源。
此前召開的東莞市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配套政策新聞發布會上,東莞科技局新聞發言人肖錚勇介紹,支持松山湖科學城建設是今年東莞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重要抓手,同時透露東莞未來將集聚三大科學裝置,除了當前的散裂中子源、南方先進光源外,還有一個同領域的大科學裝置正在申報。也就是說,未來巍峨山北麓或將有三大科學裝置布局。
松山湖科學城
前身是2018年初東莞市委市政府
依托中國散裂中子源等
國家大科學裝置規劃建設的
松山湖中子科學城
科學城設立之初
就對標張江、懷柔、合肥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力爭成為大灣區戰略性
國家科學中心核心載體和示范區域
更名后的松山湖科學城
將按照重點依托松山湖高新區
區域空間連片一體化發展
整合區域戰略性資源等原則
規劃面積優化調整為90.52平方公里
涵蓋松山湖、大朗
大嶺山、黃江“一園三鎮”
具有戰略價值的相關區域
為了推進松山湖科學城建設,東莞與中科院深化戰略合作。
具體來說,東莞市與中科院就深化院市合作、共同參與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達成了一致,合作共建松山湖科學城。
土地整備方面亦打開新局面,完成了南方先進光源研究測試平臺600畝、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一期364畝等重點項目土地征收,并開展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科普服務單元等重點項目用地前期工作,保障重點項目和基礎配套設施建設落地。
“競爭是有,但是合作更強烈。”多位熟悉深莞發展的專業人士表示,深莞合作的需求遠遠大于競爭。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旅游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表示,東莞的優勢在于制造業體系非常完善,深莞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不僅能夯實深圳科研落地的基礎,還能打破東莞制造業的瓶頸,更有利于推進深莞同城化和一體化。
從兩個科學城的功能規劃來看
目前松山湖科學城聚焦材料科學
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而光明科學城
則重點圍繞信息科學、生命科學布局發展
兩個科學城的科學功能基本形成錯位布局
具有較強的互補性
將發揮“1+1>2”的作用
-01-
合作互補
梁維東談及東莞與周邊城市互動時曾表示,東莞的發展離不開廣州、深圳、香港這些國際化大城市的幫助與支持。
東莞與這些大灣區的“超級老大哥”們之間的互補性非常強,東莞擁有制造業和產業集群優勢,在產業配套服務和成本上也都具有優勢。
現在東莞與周邊城市的合作已進入加速期,相信未來合作更加緊密,合作效果更加豐碩。
-02-
深圳方面亦強調雙方合作
《規劃綱要》提出,圍繞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強化務實合作,加強光明科學城與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立聯合研究平臺及產學研合作基地。
同時,聯合中國散裂中子源,發揮大科學裝置的集聚優勢,推進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中國散裂中子源正是松山湖科學城建設的大科學裝置之一。
綜合來看
深圳和東莞均全力推進科學城建設
而雙方如何競合發展或在
《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先行啟動建設方案》能找到答案
現在深圳光明確定落戶6個大科學裝置
還規劃有4.1平方公里的科教融合集群
松山湖科學城除了當前的
散裂中子源、南方先進光源外
還有一個同領域的大科學裝置正在申報
未來這些大科學裝置
如何打破行政的壁壘
實現科技要素的自由流動
科技資源共享?
統一的管理協調機制非常關鍵
《規劃綱要》提出,推進深港、深莞合作,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和定期會商機制,推動在大科學裝置布局、基礎設施建設、重大項目實施等方面開展積極合作。
“從國際三大灣區的發展經驗來看,交通先行、產業為基是普遍規律。”
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教授陳鴻宇表示,灣區經濟的效應就是所有要素能夠高效、合理地配置,只有各種資源要素高度、密集配置,才能放大它的效應。而資源要集聚和擴散,交通先行尤為重要。
-01-
加強區域交通設施建設
深圳方面指出,加強區域交通設施建設,重點加快深莞城際和深廣中軸城際的規劃,兩條城際交會站點設在光明中心區,形成光明科學城新的區域交通樞紐。加強光明科學城與東莞松山湖的聯系,加快推進光僑路北延,為深莞共建環巍峨山大科學裝置群打好基礎。
-02-
深圳方面亦強調雙方合作
東莞市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民盟東莞市委會副主委林海川,亦認為深莞雙方應尋求突破行政壁壘的路徑和方法。
他以松山湖科學城為例提出了形成合力的方法,首先要打包松山湖科學城內主要科技單元,籌建物質結構國家實驗室;其次東莞市應該積極借鑒上海經驗,設置負面清單,提前預防和規劃;再次,成立由主要領導掛帥的協調小組,協調園區內不同科技單元,使之真正形成合力而非內耗,為松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國家實驗室的建設保駕護航。
此外,還有專家提議,用市場化機制和利益共享的辦法來融合壁壘,深圳都市圈有可能是未來的選擇。
廣州科學城、廣州南沙科學城
深圳光明科學城、珠海橫琴科學城
東莞松山湖科學城……
將目光聚焦在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
至2020年初,珠三角至少已有
8個地區或園區以科學城命名
深莞如何攜手從中脫穎而出?
答案或許就在環巍峨山大科學裝置群
文章來源:深圳夢、深圳光明、南方都市報
版權聲明:本文旨在傳播優質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后臺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