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要落地,為何這么難?
工業互聯網的誕生
工業互聯網概念最初由國外提出。
美國通用電氣(GE)公司于2013年推出Predix工業互聯網平臺,隨后與微軟、思科、IBM等建立合作關系。
2014年3月,以GE為首的五家企業聯合成立工業互聯網聯盟(IIC)。
2015年,IIC發布工業互聯網參考框架,同年德國推出“工業4.0”戰略。
依托于美國和德國本身制造業水平高,自動化程度高,美國和德國提出各種工業互聯網平臺。
GE 推出了Predix平臺;西門子也推出了MindSphere平臺。
PTC公司通過ThingWorx 物聯網技術平臺融合世界智能制造體系框架,構建貫穿研發、制造、客戶服務等端到端價值鏈的全新業務主線。
(圖片來源:Predix官網)
工業互聯網的跌宕發展
2015年,GE加速數字化轉型,成立與電力、航空、醫療、石油和天然氣、可再生能源、運輸、照明等工業業務部門并列的GE Digital(GE數字集團),將原有的軟件和IT職能部門并入其中,并在全球建成4個云計算中心,每天監測分析GE遍布全球的資產和產品,構建數字工業能力。
與此同時,GE收購了Meridium、ServiceMax、Nurego等云服務和物聯網服務公司,投入了數十億美元,推出面向GE、合作伙伴、開發者、客戶和非客戶的開放平臺Predix,開始工業互聯網平臺生態戰略。
Predix被寄予厚望,GE估計工業物聯網市場規模在2020年將達到2250億美元,并希望在2020年成為“全球前十的軟件公司”。
但該業務并沒有得到投資者認可,2017年GE股價持續下跌,2017年GE新CEO弗蘭納里上任后,為了挽救不被業界看好的業務布局和每況愈下的財務狀況,開始了資產剝離和重組計劃,其中就包括了出售Predix工業互聯網平臺、MES軟件Proficy、工業資產績效管理軟件Meridium、基于云的現場服務管理軟件ServiceMax等GE Digital工業數字資產。
事實上,盡管GE工業互聯網概念和平臺推出有5年了,其主要應用領域仍局限在公司內部,用于設備遠程維護。2018年12月13日,通用電氣(GE)宣布,該公司已達成出售部分通用數字(GE Digital)業務的協議,且剩余業務將被組成為一家獨立公司。
國外工業互聯網領先企業GE因虧損剝離其工業互聯網業務引人思考,“工業互聯網為什么遲遲不能落地?”
主要是因為工業互聯網行業存在一些痛點。
一、數據收集環節
首先,工業上存在眾多設備,每種設備都有不同的設備通用協議,標準化的實現難度使工業互聯網很難實現互聯互通。其次是對工業數據的處理,即“時序數據”的處理,對于非常高頻、量大的數據要進來的流程中,并做實時抉擇,這一點比消費互聯網要求高很多。
二、商業模式發展問題
工業全場景低成本接入是實現商業模式的基礎。目前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設只存在一些大的企業,因為工業互聯網前端數據收集投入需要在機器上安裝傳感器、傳輸標識等各種前期投入,前期投入的成本高于企業可收獲效益。
目前平臺企業的發展還處于摸索階段,對平臺企業來說,目前投入與產出還難以匹配。
三、數據安全問題
首先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將企業內部產線、工廠以及企業內部信息全部上云,這涉及到企業核心數據,對于企業核心數據交給其他企業或者平臺,企業目前存在一定的顧慮。另外,工業互聯網的安全,涉及采集、傳輸、存儲和分析數據的制造生產流程的整個環節。
在工業互聯網環境中,一旦系統連接了網絡,機器和設備就可能會遭到攻擊,生產過程會受到破壞和干擾,甚至停止。企業對于數據安全的顧慮,嚴重影響了他們“上云”的積極性。
四、人才匹配問題
工業企業的生產工人很難適應和熟練的應用工業互聯網平臺下的操作模式。而且來自于公司管理者和各級員工并沒有對工業互聯網創造的價值形成統一態度和認知。
盡管工業互聯網仍處在產業發展初期,但是我國對工業互聯網的投資熱度不減,在2020年3月31日,海爾智家控股子公司海爾卡奧斯物聯生態科技有限公司A輪融資云簽約發布宣告完成,融資規模達9.5億人民幣,其卡奧斯COSMOPlat創下工業互聯網平臺A輪融資規模之最。有了資金的支持,行業有望進一步拓寬應用場景,然后不斷打通各個行業產業鏈,最后形成全領域的互聯互通。
注:本文為原創,如需轉載請后臺私信,獲得授權后,在轉載文章頂部或底部注明“本文作者:伙伴產業智庫”即可。
更多精彩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