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產業分析」2021年新風口已至,大數據中心建設如火如荼!
2020年12月28日,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等四部委發布的《關于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引爆了大數據行業全網。指導意見指出,加強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頂層設計,提出到2025年,全國范圍內數據中心形成布局合理、綠色集約的基礎設施一體化格局,且明確將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重點區域,以及部分能源豐富、氣候適宜的地區布局大數據中心國家樞紐。這是繼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印發《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和9月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之后,再次將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推到了重要節點。
《指導意見》,圖片來源發展改革委網站
2021新年伊始,順應政策,首個全國一體化數據中心聯盟鏈—長城鏈BBA項目正式啟動。長城鏈(BBA)聚焦中國1000萬中小企業上云與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臨的痛點與難點,整合具有核心技術的云計算平臺(數字有機體)和云存儲平臺(Yottachain),打造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云計算平臺定位中國中小企業上云與數字化服務平臺,提供一站式上云與數字化解決方案,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
長城大數據聯盟鏈,圖片來源搜狐網
與此同時,在發改委今年1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發改委政研室主任袁達也表示,2021年將聚焦“兩新一重”和短板弱項,擴大有效投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今年我國將加強系統性布局,加快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建設。
此外,2021年1月10日,由中國船舶集團旗下廣船國際聯合北京海蘭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打造的全國首個海底數據艙在珠海高欄港揭幕,伙伴產業研究院提出,這標志著我國大數據中心“海洋時代”即將到來。
海底數據艙,圖片來源海蘭信官網
數字經濟和新基建背景下,大數據產業發展日新月異,大數據中心建設如火如荼。根據《伙伴產業研究院最新出版的《數字經濟時代,2020-2021年中國新基建產業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新基建產業發展白皮書》)之大數據產業發展研究成果顯示,受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發展以及在邊緣計算、工業互聯網、超高清視頻、VR/AR等場景應用的推動,我國數據中心數量和規模快速增長。截至2019年底,中國數據中心數量大約有7.4萬個,大約能占全球數據中心總量的23%,數據中心機架規模達到244萬架,同比增長19.6%。
2016-2019年中國數據中心機架規模及增長率,資料來源《新基建產業發展白皮書》
伙伴產業研究院認為,大數據中心作為海量數據的承載實體,已經發展成為數據計算、存儲、互聯網流量吞吐、數據商業化應用的核心技術資源。作為“新基建”的七大領域之一的大數據中心,既是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的“糧倉”,也是“新基建”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其他領域“新基建”的運行基石,對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加速智慧社會高效治理、智慧城市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數字經濟背景下,更多關于5G賦能數據經濟、大數據與工業互聯網的深度融合等內容,詳見伙伴產業研究院最新出版的《數字經濟時代,2020-2021年中國新基建產業發展白皮書》,內含醫療器械、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數據、工業互聯網及新能源汽車等7份產業發展報告。
(點擊上圖,查看白皮書詳情)
當前我國大數據中心已正進入新一輪的快速發展期,傳統數據中心轉型升級,新一代數據中心加快布局,旨在通過建設新型數字化、智能化基礎設施,支撐產業轉型與發展,未來,隨著國家相關政策進一步落地,大數據中心發展勢能有望快速釋放。與此同時,隨著5G商業化應用的深化,新型消費終端的滲透,數據流量將再次迎來爆發,進而也會對大數據中心帶來巨大需求。
伙伴產業研究院強調,大數據中心是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基石,也是數據經濟發展的關鍵支撐。云計算、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不斷融合,推動了大數據中心將向智能化、自動化、集約運營的方向演進。大數據中心的建設可以帶動服務器、網絡、數據采集設備、數據管理平臺等軟硬件產品的發展,還可以拉動大數據向服務層、應用層延伸,數字經濟建設加速的進程中大數據未來的價值也將被不斷提高。
因此,從長期來看,伙伴產業研究院認為數字經濟和新基建背景下,作為大數據產業發展基石的大數據中心將更多受應用市場驅動,未來必將迎來十年黃金發展期。
注:本文為原創,如需轉載請后臺私信,獲得授權后,在轉載文章頂部或底部注明“本文作者:伙伴產業研究院”即可。
更多精彩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