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新區總工會創新模式引全國同行點贊
“無中生有”建工會 無限風光在濱江
錢塘潮奔騰不息,與潮水一樣永不停止的還有杭州高新區(濱江)總工會在服務企業上的探索。
不久前,在江蘇省淮安市召開的全國新區開發區第二十七次工會工作研討會(淮安)論壇上,杭州高新區(濱江)總工會用三維動畫片展示的工資集體協商機制,讓全國百余個新區開發區工會負責人點贊不已,全國總工會相關負責人也給予高度評價。
源頭上防“欠薪”,制度上保“增資”。工資集體協商使企業和職工結成利益共同體,順利實現了職工滿意、老總順意、企業盈利的“三贏”目的。
作為全國高新區工會工作會的會長單位、全國職工教育培育示范基地,杭州高新區(濱江)總工會在服務上的創新遠不止這一項。制定的動畫繪制員技能競賽標準,填補了國內動漫產業技能競賽的空白;今年舉辦的特色培訓,為7000余職工提升技能;每年發放的勞動技能證書達到4000余本;每年數萬職工參加有組織的文體活動……創新舉措不勝枚舉。
這些成績背后,是杭州高新區(濱江)工會敢于打破傳統組織結構的行政束縛,根據高新區自身產業特點,“無中生有”創建了一套基層工會服務體系:將工會組織建在一個個產業園區、樓宇經濟平臺上,形成了基層工會服務創新的“濱江模式”。
工會組織架構的濱江創新
作為浙江最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杭州高新區(濱江)擁有7000余家充滿活力的經濟增長型企業,集聚了一大批高新技術人才。如何根據自身特點,創新工會組建模式和服務體系,實現工會服務全覆蓋,成了區總工會主席陳瑞章思考的問題。
起初,區總工會根據道路等標志將全區劃分十個地界,聘請專人每人負責一片區域,并對區域內企業進行徹底的調查摸底,制定組建方案,實施工會“網格化服務”體系。
之后,在“網格化服務”體系基礎上,結合發達的園區經濟,一種全新的工會模式在節能環保科技園開始試點。這個利用多余廠房和辦公場所發展而來的科技園,逐漸演變成了擁有眾多環保科技企業和IT企業的科技孵化園。在這里,一個園區工會工作委員會成了區總工會的派出機構,履行區總工會的服務職能,得到了廣大職工的認可。園區工會的出現,徹底填補了新區工會難以直接貼近服務企業員工的空白。
隨著科創中心企業工會、天堂軟件園企業工會、東部軟件園企業工會、東忠科技園工會、元光德助創產業園工會等多個特色園區工會工作委員會的相繼建立,區總工會要求各個特色園區工會必須把服務方式創新作為重點,無論是專業程度還是與企業的聯系緊密度上,都要在街道工會的基礎上進行有效提升。
這種精心設計的工會架構,也給一同參加淮安研討會的全國新區開發區負責人帶來了思考。“我們面臨著類似的組織機構設置和精準服務難題,濱江的組織架構模式,給我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很多借鑒。”一位前來參會的高新區負責人說。
工會服務職工有了新成果
組織架構創新所帶來的專業和高效,很快在一項項服務職工的活動中體現出來。
作為中國的“動漫之都”,開全國動漫比武之先河的杭州市動畫繪制員職工技能大賽就是由高新區(濱江)總工會主導組織的。從2010年起,區總工會創新動漫產業職工勞動技能競賽規則,探索用現場給題、規定時間、統一上交、當場點評的賽事形式來評選優秀作品,并設置了二維原畫、flash動畫、三維動畫等三個大類競賽標準,用技能競賽完整地展示了動漫行業各工序產品制作的全過程。
不僅如此,總工會還聯合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勞動技能鑒定中心等單位,為競賽中獲獎的優秀選手頒發不同級別的職業技能證書,授予技術能手等稱號。
“我們聯系請教了國家標準委員會、動漫行業專家、企業代表等,經過反復推敲、實踐總結,才使這項動漫技能競賽的標準逐漸成型。”陳瑞章說。
今年9月,區總工會組織“周末去哪里”青年職工聯誼活動,一周時間,來自機關、街道、企業的千名青年男女報名參加,現場活動有聲有色,30余對新人牽手成功,收獲愛情。
樓宇工會傳遞溫暖到格子間
園區工會并不是高新區(濱江)總工會創新服務的唯一“利器”。
一種比園區工會更加“小而精”的工會,誕生于高新區(濱江)的樓宇之間。“不同于園區企業,樓宇內的企業往往小而多,一層樓可能就有好幾家、十幾家企業,如果以園區就近劃分,不同的業態需求不一樣,可能管理起來比較棘手。”
東冠樓宇工會的出現,填補了園區工會之間的空隙。工會主席蔡秀晴說,高新區(濱江)企業多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主,以高學歷職工居多。平時,這些人都忙于工作,我們在區總工會的統一指揮下,先把員工的業余生活豐富起來。
最近幾天,東冠工會在忙著組織新年元旦跨年活動。“這已是工會今年第5次舉辦大型活動了。”蔡秀晴認為,樓宇工會的成立,真正做到了將溫暖傳遞到每一個格子間里。
“高新區(濱江)的工會模式,其最大特點,就是專業和創新。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浙江省委黨校社會學文化學教研部副教授馮婷表示,“濱江模式”淡化了行政色彩,更注重服務,只有這樣,工會才稱得上是企業和職工真正的“娘家人”。